登录 注册

绵阳:花荄派出所打造“花城管家”品牌 建设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中心平安样板

发布时间:2019-09-05 08:18 信息来源:

  近年来,绵阳市公安局安州区分局花荄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大力发展“蝶变曙光”“董指导工作室”等特色警务,建立“花城管家协会”打造“花城管家”群防群治品牌,实现辖区可防性案件以每年11.7%的比例逐年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攀升。花荄派出所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最强支部”,派出所民警先后40余人荣立三等功以上表彰,系公安部命名的一级派出所。

  “蝶变曙光”扶贫帮回归
  2018年4月,时年16岁的小金因盗窃罪被花荄派出所民警抓获,在审讯期间,民警用纸杯为小金倒了一杯水,就在民警埋头看材料的片刻,却不想听到一阵咀嚼声,抬头一看原来是瘦弱的小金把纸杯吃了,民警立刻制止小金这一行为并询问其原因,小金支支吾吾表示自己太饿了……原来小金来自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常年有病,喝酒后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动辄打骂小金,祸不单行,小金的母亲左腿残疾,家里经常入不敷出。小金为躲避父亲的打骂经常饿着肚子流落街头,也就使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小金因盗窃罪被法院依法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并纳入社区矫正管理。为彻底杜绝小金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花荄派出所民警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让小金迅速进入技术培训学校,学习维修技能,并且介绍相关工作。同时对小金展开法律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让小金知法懂法,正确认识自己,重新树立自信心。同时花荄派出所民警主动走访到小金家里,对小金父亲喝醉后就打骂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刚开始小金父亲非常反感民警,觉得民警多此一举参与自己家事,后来通过民警十余次的反复劝诫,小金父亲才答应开始戒酒,好好生活,照顾妻子孩子。如今的小金在外地打工,家里有了固定收入来源,父亲也戒了酒,承担起了照顾妻子职责,小金一家成功回归社会。这一切得益于绵阳市公安局安州区分局花荄派出所“蝶变曙光计划”。
  2018年,花荄派出所协调司法所、村干部,组成绵阳市首支针对特殊人群的“蝶变曙光”帮扶工作队,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戒毒康复人员、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涉案贫困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再违法犯罪率。花荄派出所还制定了《帮扶例会制度》《任务领办制度》,筛选帮扶对象,政府鼎力支持“蝶变曙光”计划, 10余个区级部门融入参与,帮助300余名特殊帮扶对象树立了自信、找到工作,成功回归社会。

  花城管家”聚力护平安
  2017年10月18日晚,胜果社区民警带领网格员巡逻时闻到一股异味,经验丰富的带队民警深感不妙,立即组织巡逻队伍排查异味来源,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发现小区内某户居民家里天然气泄漏,在敲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民警果断破门而入,及时将室内已经昏迷的男子送医院抢救,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挽救了群众的生命。2019年5月21日,白鹤林社区网格员发现疑似涉毒线索后及时报告,派出所快速反应一举摧毁涉毒窝点1个,现场挡获吸毒人员11名。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而发现这些重要线索的人都来自一支集合派出所民警和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力量的多元化队伍,大家称之为“花城管家”。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治安”。为打造实现“平安花城”品牌,2013年以来,花荄派出所在全省创新实施社区警务与网格警务“一体化”,推动社区警务室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合署办公,社区民警全部进社区班子兼任副职,在重大民生事项、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参与决策,确保了社区治理与警务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花荄派出所根据地理位置和治安态势,将全镇划分为39个治安网格,通过“派出所主建、群众主战”,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积网格“小安”为城区“大安”,打造形成“警民携手、共治共享”的群防群治新格局。花荄派出所民警这样说道:“如果我们把社区看成专职社区民警的家,一个网格也是一个家,社区民警是社区的总管家,网格员就是网格的大管家,网格内的群防群治力量就是小管家,大家共同发挥作用管好这个家。”


  “花城是我家,人人来管家”。花荄派出所将这一理念深深培植于广大花都群众内心,在每个网格布建一名网格员,广泛吸纳社区干部、小区保安、行业场所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参与,主要协助民警开展安全检查、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纠纷调处等工作。
  近年来,“花城管家”配合派出所大规模清查整治、法制宣传、安全检查等活动300余次,义务巡逻10000余小时,累计向派出所提供重大信息2000余条,根据线索及时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和不稳定性事件50起,挡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5人,切实提升了社会治安效益。如今,已有500余人加入“花城管家”,他们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各行各业,如一条蓝色飘带,点缀花城,守护平安。
  “董指导工作室”细致解矛盾
  董顺华,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退休前担任花荄派出所指导员,一直负责矛盾调解工作,已成为花荄镇家喻户晓的调解能手,同事和辖区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董指导”——“懂您有顺华,情系你我他”“花城董指导,调解最周到”,这两句朗朗上口的话正是对董顺华调解工作的最佳肯定。


  让群众“专家”去解决“专业”问题,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董顺华对花荄辖区情况明,人熟、地熟,调解业务更是得心应手,所以2010年,在董顺华年退休后,花荄派出所又聘请他担任专职调解员,继续保留了他的办公室,“指导员办公室”的门牌也更改为“董指导调解室”……“实在想不通就找董指导摆几句嘛。”当群众遇到纠纷,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大家都相信“董顺华”品牌。退休不离岗的董顺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矛盾纠纷化解,研究工作方法艺术,传帮带青年民警。“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纠纷调解,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靠大家智慧、一起用劲”。董顺华谦虚地道出了他的心得。在董顺华倡导的“师带徒、广撒网、互学帮”人才成长模式下,社区民警、网格员都成了经验丰富的资深调解员,甚至国家心理咨询师、高中教师也都加入了专职调解员队伍。

  如今,“董指导调解室”已遍地开花,建设规模和作用发挥已不可同日而语。25个调解工作室、2名专职调解员、24名兼职调解员、10名特邀调解员、3名驻所律师,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1078起,调解结案1056起,调解成功率达98%,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兑现各类经济赔偿1000余万元,调解工作满意率达100%。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