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民警】成都:群众的“贴心豆瓣儿”——记锦江区分局春熙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唐璐
发布时间:2019-09-29 12:41 信息来源:
唐璐,女,33岁,中共党员,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春熙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警长,2009年参加公安工作,2014年经过遴选进入锦江分局。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唐璐不断创新思维、总结经验,探索出“微党建”、“微服务”、“微管理”、“微防范”、“微宣传”的“五微工作法”,在全市公安机关推广,有效提升了社区警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唐璐创新思维建设“唐璐警务室”,撬动“春熙嬢嬢”等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积极为春熙商圈营商环境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唐璐相继获得成都市公安局“优秀社区民警”、成都市“巾帼建功标兵”、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创建“五微工作法”
——运用互联网+,深深融入群众
因为优秀,唐璐通过遴选,从南部县公安局进入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成为了春熙路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也因为优秀,她内心对未来充满自信。但上班3天后发生的一件事,却令她十分震撼,压力倍增。3月14日,春熙路发生全国有名的“恐慌”事件,某商场部分员工因误信火灾险情纷纷涌出商场奔逃,网络上不法分子刻意编造不实信息,制造恐怖气氛,引起街面秩序混乱,整个春熙商圈全是奔逃的人群,群众如潮水般向派出所内涌来。唐璐脑袋发懵,一时间不知所措,与派出所其他同志一起,冲向可能发生危险的事发地。虽然事后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在唐璐的心中,却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见面礼”,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春熙路的警察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身材娇小的唐璐,内心是倔强、坚韧的,她有着爱思考、爱琢磨事儿的特点。一次日常下段途中,唐璐捡到了一箱口琴,想联系失主,却没有任何线索。最后,唐璐想到了借助微博,经过“平安锦江”、“平安成都”两大平台的推送和网友的扩散,很快就物归原主。第一次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力量,唐璐欣喜不已,于是开始建立“治安积极分子微信群”,社区工作人员、商家店铺、大爷大妈……唐璐都加为好友,拉进群里。又紧接着制作“微卡片”、“微视频”;开设“糖警官安全微课堂”;实施“入户小范围采集,户外大范围收集”的人员信息采集模式,助力“智慧院落微防控”……一项项工作措施在唐璐的小心思下逐渐开展起来。“治安积极分子微信群”里包含了所有的商家、热心群众,“糖警官安全课堂”覆盖了社区所有的小孩子,朋友圈里发一条防范信息,社区群众纷纷点赞、回复…… “微党建”“微管理”“微防范”“微宣传”“微服务”的“五微工作法”就这样建起来了。
2014年5月的一天,唐璐上门采集“芳芳”一家信息的时候,患有先天性脑瘫智障的小女孩芳芳独自呆坐在床上,习惯了无人搭理的样子看得唐璐心疼。妈妈早就离家走了,爸爸又忙于生计,缺乏照料的芳芳越发沉默寡言。从那以后,唐璐就对芳芳上了心,有空就上门教她认字、简单的算术,头发脏了就帮着洗洗,长了就剪剪,还专门请教脑瘫康复训练的专家,对芳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功夫没有白费,芳芳的情况逐渐有了好转。2018年6月的一天,突然听到芳芳口中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了“糖妈妈”,唐璐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那以后,芳芳见了唐璐就喊“糖妈妈”。“孩子好起来了,这就是缘分啊!”芳芳的爸爸说起这事儿,满眼都是泪。是啊,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信任,从信任到心心念念,芳芳和唐璐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缘分又何尝不说明了唐璐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呢?由于唐璐走街串户,常与群众拉家常,一来二去,社区群众都亲切地叫她“璐妹儿”。
“五微”不仅有这些小幸福,还有大惊喜,近三年来硕果累累:协助抓获部督逃犯2名,收集违法犯罪线索200余条,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85人,开设安全课堂37次,制作防诈骗知识小卡片1000余张,制作防范微视频45条。
首创“唐璐警务工作室”
——整合警务资源,全时空、立体化服务群众
春熙路商业街与香港铜锣湾、上海南京路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商业街”,日均人流量30万人次以上,节假日高峰期人流量近百万。唐璐认为,要保障商圈的平安,提升应急事件处置效率,信息的流通和迅速感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整合警务资源,才能提高派出所对辖区治安要素的感知度,拓宽对群众的服务面。
几经探索之后,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唐璐警务工作室”出现在了寸土寸金的春熙路。唐璐在“五微工作法”的基础上,与派出所同志一起利用春熙商圈区位的特点,在全国商业街首创了“唐璐警务工作室”,实体座落在春熙路北段锦华馆旁,与社区两委合署办公,唐璐担任社区副书记,对社会资源的协调更直接,对社区警务的部署更有利。同时,一款名为“唐璐网上警务室”的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从出入境、户籍、居住证业务办理指南到防范小知识,从“警务资讯”到“一键报警”,都应有尽有,信息量全面,功能强大。游客逛街就能咨询、反映情况,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想要的信息。线下与线上、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唐璐警务工作室”为引领,各类治安管理服务措施、微信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共建、共治、共享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了对商圈治安动态掌握的速度,提高了应急事件的处置效率。
整合社区资源的成效很快凸显。2017年7月13号,一场暴风雨突袭成都市区。一时间,各种视频在微信群、朋友圈快速传播,其中一段视频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瞬间“春熙路地铁站发生爆炸”的谣言四起,很快就冲上了全国热搜。市局指令锦江110立即出警核实情况,而唐璐却同时收到了治安积极分子的信息:“璐妹儿,我在现场亲眼看到是闪电打到变压器了,这是现场照片,你赶紧通知大家不要惊慌。”唐璐迅速将情况向所上作了汇报。随即,“平安锦江”、“平安成都”微博根据唐璐提供的情况,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作了权威发布,消除了广大老百姓的恐慌和担忧,成都重归平静。这一切忙完,时针已经指向了晚上八点,唐璐这时才想起还在托管班的女儿。其他孩子都回家了,小“锦曦”孤零零地趴坐在教室的角落睡着了。匆忙赶到的唐璐,摸着女儿的小脸,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泪水既含着对事件处置成功的喜悦,也有着对孩子疏于照顾的心疼。
撬动“春熙嬢嬢服务队”
——在社区警务工作中体现群众力量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唐璐瞅准了这点,撬动辖区的社会力量,发动热心的大爷大妈做“朝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2019年3月,成都版本的“朝阳大妈”随之应运而生,活跃在春熙商圈的大街小巷,他们就是“春熙嬢嬢”。这是一个由24名退休干部、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70岁,不仅有“嬢嬢”,也有叔叔。唐璐给他们配备“智能红袖套”,和他们一起开展街面巡逻、文明劝导、纠纷调解、平安社区检查,还定期进行“优秀服务队员”评选。“春熙嬢嬢”在辖区生活了几十年,人熟地熟,唐璐调解不开的纠纷,经他们一开导就迎刃而解。有了唐璐的公安业务指导,“春熙嬢嬢”的“业务”日趋成熟,人人炼就了“火眼金睛”,成了成都的治安信息员,不仅经常提供违法线索,在街面纠纷劝导、化解、收集社情民意、服务群众方面更是得心应手。
“妹妹,不能在这里发卡片哦!”“小伙子这么帅,乱扔垃圾可不好。”“到火车站,可以到那边坐地铁。”人流如织的春熙街头,头戴白帽、身着蓝衣、臂带红袖套的“春熙嬢嬢”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微笑,在步行街上认真细致地开展着工作,用热情、地道的四川话劝导不文明行为,给游客当向导。今年8月,队员陈嬢嬢还慧眼识破了一起街头骗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娃娃,装成来自外地的哑巴,求好心人施舍。多半是个骗子,我们把这个女娃儿扭送到璐妹儿那里去,让璐妹儿来收拾她。”说起这件事,陈嬢嬢就忍不住炫耀。有了“春熙嬢嬢”,春熙路上推销、发卡的明显减少了,那些游离在法律范围之外的“欺骗”游客的行为也没有了生存之地。经人民网、四川日报等媒体报道,“春熙嬢嬢”一下子成了网红,也成了春熙商圈的一张名片。“管家联盟”、“平安守望”、“红袖套”等志愿服务队随后也组建起来,纷纷融入到社区治理中。多种举措开展社区防范和治理,近3年来,春熙辖区违法犯罪总警情下降31.4%,扒窃类警情下降52.7%;辖区矛盾纠纷大幅下降;涉众型经济案件、重大恶性案事件始终保持零发生。
丈夫是军人,有着他的家国情怀;作为警察,唐璐有着她的使命担当。在唐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正义之美、勇敢之美、智慧之美。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平凡的社区警务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豆瓣儿”,守望着商圈的平安,守望着群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