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民警】凉山:行走在彝寨的“第一书记”——甘洛女警许洪兰
发布时间:2019-09-06 21:45 信息来源:
四年时间里,她每天穿一双胶鞋、背一个水壶、挎一个布包,越岭翻山,行走在彝族群众家中,走访、调查、服务……她就是凉山州甘洛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石海乡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洪兰。

脱贫攻坚,走好每一步
2015年8月,34岁的许洪兰被任命为甘洛县石海乡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四年来,她真心为民,行走3.6万余公里,穿坏13双胶鞋,全身心投入精准扶贫“第一线”。
甘东村地处石海乡大山深处,系彝族聚居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56户1096人,其中:贫困户94户416人。全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经济收入。许洪兰迎难而上,从下村的第一天起,她忙碌的身影,象蜜蜂飞进花丛,行走在甘东村崎岖的山路上,忙碌在94户贫困户的家里。
2015年初秋的一天,骄阳似火。许洪兰汗流浃背入户调查;中午时分,突然狂风暴雨,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危及生命安全,她犹豫了,心里想等雨停了再走访调查,但是,想到自己当天还有几户没调查完,她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完成任务,便咬紧牙关,顶风冒雨走在深水稀泥路上,鞋子走在半路上坏了,泥水已经把袜子浸透,但她依然坚持,直到任务完成。
在匆忙中,迎来了2016年春节,许多人都提前回家准备过年了。但是,许洪兰首先想到的是甘东村的特困户沙马吉哈莫。她脚踩皑皑白雪,头顶飘飘雪花,身迎凛凛寒风,来到沙马吉哈莫家,嘘寒问暖,送上慰问金,让沙马吉哈莫非常感动,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笑容。

经受考验,满意的答卷
许洪兰挨家挨户走访查找贫困缘由,谋发展、寻出路、挖穷根。甘东村的地势和气候适合种植花椒、核桃、养羊、猪、鸡。她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村民住房绝大多数是土胚房,有些已经是危房,她如实向上级汇报。
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坐、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许洪兰苦口婆心动员贫困群众外出打工。2016年春节过后,全村有100余名年轻人在她的帮助下外出打工。
所布是甘东村乃吉组的贫困户。许洪兰动员他外出打工,他找借口推辞。2017年春节过后,她又来到所布家中。“你们组出去打工的人都挣到了钱,你还犹豫什么呢?”起初所布沉默不语。她又继续做工作:“你男子汉大丈夫,在家没事晒太阳,不出去挣钱有啥子意思。”所布说道:“我没打工的门路。”她随即帮他联系了打工的公司。
转眼到了彝族年,所布返村过年见到许洪兰。他乐呵呵说道:“感谢许书记,今年有钱过年了”。她喜滋滋地说:“好,这就对了!”

许洪兰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交上了一份放心满意答卷:
――截至2017年10月,她带领全村三职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上级交办的脱贫任务,实现全村94户416人全部脱贫,没有落下一户一人。
――她协调县扶贫移民局资金110万元,将甘东村通村公路修复硬化,134万3个村民小组入组路、入户路全部硬化,让村民能安全通行。
――全村现己栽种核桃1100余亩、争取协调县公安局党员示范工程资金3万元,种植红花椒550余亩。
――她牵头组建甘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养殖生态羊180只、能繁母猪86只、土鸡200只,并己有产出。
―― 居中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50套,易地扶贫安全住房分散安置4户,三建四改150户,每户贫困户安上了自来水、通了电、接通了广播电视、宽带网,贫困群众“四好”生活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心存内疚,对亲人亏欠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摸爬滚打,许洪兰对自己肩负的工作投入了全部心血,她感到无怨无悔。但是,对亲人亏欠太多。
2016年母亲61岁大寿的时候,全家人作了充分的准备,许洪兰忙里偷闲赶往家里为母亲祝寿。然而,途中领导打来电话,因为工作紧急,她便毅然调车回头,两眼湿润向母亲打了一个祝福电话。母亲历来支持女儿的工作,便催促她说:“兰兰,赶紧去忙你的事吧!”事后,她内心愧疚,含着泪水向母亲倾诉:“妈!您老61岁大寿,我都没在场,女儿真对不起您啊!”
“兰兰,乖孙病了,脸烧得发烫,你回来一下吧”2019年2月25日上午,正当扶贫巩固和控辍保学工作压力山大,丈夫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成都做手术,许洪兰在村里忙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照料外孙的母亲突然打来电话。母亲老眼昏花,又无文化,不便送外孙就医,接电话的瞬间,她担心得直落泪,母子连心啊。她哽咽道:“妈,知道了,稍晚点就回来。”傍晚回家,一量体温,儿子感冒发烧39. 1度,她火速到药店买药,次日天刚蒙蒙亮起床,她淌着热泪亲了亲还睡着的儿子,又匆匆赶往村里。
几度耕耘,几度收获,许洪兰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她先后荣获2017年凉山州 “三八红旗手”、全州2016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甘洛县驻村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